福清市镜洋镇波兰村张桥头古民居群:福清革命史上留名的古厝
□侨厝档案
福清市镜洋镇波兰村张桥头古民居群,位于福清市镜洋镇波兰村张桥头自然村,由波兰村旅印侨胞张开文建于1912年,由4座“六扇五”传统民居组成,外加一个建于1931年的三层半炮楼。民居为四合院式,面朝西南,封火山墙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总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38间。民居于2022年活化利用为福清市镜洋镇红色教育基地,展现福清革命史、镜洋镇红色记忆等。
这是由旅居印尼的侨胞建造的四座传统古院落组成的古民居群,也是百年前侨办免费私立小学所在地,书写了海外侨胞无私捐助家乡教育的美德故事;这是中共福州早期领导人居住地,房主全家冒死相助革命,留下了福清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在福清众多古厝中有着不可忽略魅力的福清市镜洋镇波兰村张桥头古民居群。
今日,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福州日报社联合推出的《福州侨厝——有福之州·侨厝流芳》走进福清市镜洋镇波兰村张桥头古民居群,带你倾听百年前海外侨胞为家乡教育事业作出的积极贡献,以及张家后人不顾家破人亡风险慷慨相助革命战争的红色故事。
百年前建起的侨厝群
从福州驱车不到1个小时,就看到镜洋镇原国道324线左侧,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牌坊,上面赫然写着“波兰村”三个大字,这就是先后荣获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省级生态村、福州市文明村等荣誉的波兰村,村里的文物古迹、古民居等数量在福清辖区名列前茅。
走进波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现代新农村画面:一幢幢小洋楼鳞次栉比、整齐美观,屋前屋后绿树葱茏、绿草茵茵,穿村而过的小溪两岸延绵着花岗岩栏杆,横架的小桥下是蜿蜒流淌的清澈溪水,让人仿佛走入江南水乡。
站在小溪边古色古香的波澜桥头,前方格外抢眼的就是一片拥有高高炮楼的红砖红瓦的古建筑群,它就是赫赫有名的张桥头古民居群,由波兰村著名旅印侨胞张开文所建,距今已有110多年历史。
张开文出生于波兰村,早年离开家乡前往印尼从事商品贸易工作。事业有成后,不忘家乡亲人的张开文于1912年在波兰村起建大厝,共建了4座土木结构的“六扇五”大厝,分为“三落透后”“两落透后”不等,总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房间38间。
1931年,当地土匪横行,为防止土匪袭扰,张家族人在该建筑群的东北方位置新建了一座三层半的炮楼,高10.8米、长4.5米、宽4.6米、墙体厚度达45厘米,整体以砖和水泥建成,并设有多个防御垛口。由于张家配有家丁和枪支,加上炮楼威慑,故虽常有土匪围之,却不敢真正进犯。
笔者看到,张桥头古民居群整体构架保存较好。该处民居为四合院式,面朝西南,封火山墙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前有大埕,地面为红砖铺设,周以埕墙。前座面阔五间,俗称“六扇厝”,进深十一檩,前墙下半部为规整条石垒砌,底部设圭角,上半部为红砖砌筑;明间开大门并设屏风门,两侧设回廊及厢房,中间为石铺天井。拾级而上为主座,主座面阔五间、进深十一檩,前设轩廊,明间檐檩下有垂莲柱,后廊下有小天井及后座。后座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左侧有小园林,右侧另外建一组平房已改建。民居的西南角建有一座红砖方形铳楼,居高临下,用于防范土匪侵扰,现保存尚好,外墙上清晰可见累累弹痕。
除了与其他古民居一样的青石柱础、雕梁画栋外,张桥头古民居群门口大埕铺设的红色百年地砖保存完好,光滑如镜、古朴足韵,默默地向现代人昭示着张氏族人当年的殷实家底和生活情调。
更让人敬佩的是,1925年,重视教育的张开文出资于此古厝创办私立陶民小学,高薪聘请当地10余名知识分子组成教育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传授知识,班级设置一到六年级,每期数十人,免费招收波兰、磨石、琯口一带的贫困村民子弟,为家乡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陶民小学教育水平较高,在当地有口皆碑。1958年,陶民小学于迁至波兰村其他地方,更名为波兰小学。
福清革命史上留名的古厝
在福清星罗棋布的古厝中,张桥头古民居群规模不算大、建筑精美度算不上最高档次、建筑年代也远称不上久远,但却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在福清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5年,为了躲避国民党清剿,中共福州早期领导人、时任中共闽中特委委员的黄孝敏率领闽中游击队员居住在张桥头古民居群和陶民小学半年之久。当时的张家族人冒着随时可能家破人亡的风险,敞开大门迎接黄孝敏等人入住,并尽己所能热情招待。为了保证黄孝敏等人的安全,张家青壮年男子还利用古民居群的炮楼登高望远,日夜站岗放哨,助力战斗在罗汉里的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成功转移等。
实际上,从土地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张家族人都曾慷慨相助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许多家族子弟也参与革命。如曾担任陶民小学校长的张家后人张裔琼,就是地下党员,后考入厦门大学就读,参加革命工作直至离休。
百年的日晒雨淋,让张桥头古民居群渐渐破落,古民居群部分文物在漫长的岁月中遭到破坏。2003年,经张必进、张怀、张也等张家后人倡议,募集到修缮资金20多万元人民币。随即,张家后人踊跃出工出力,张桥头古民居群得以修葺一新。之后,张家后人将其无偿提供给村里使用。
活化利用的红色教育基地
2019年,张家后人、乡村促进会会长张必进和妻子陈文清捐资,把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和古厝保护相结合,将张桥头古民居群打造成实施党建引领、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项目——镜洋镇红色教育基地。
经过近3年的建设,2022年7月19日,镜洋镇红色教育基地正式开馆。该基地总面积约800平方米,总造价280万元,主体由2个部分、9个篇章组成。其中,内部以福清革命党史和镜洋镇党建工作展陈为主,分为“开天辟地 星火镜洋”“红色摇篮 征途如虹”“除寇灭匪 镜洋解放”“英烈千古 光耀镜洋”“强基铸魂 镜洋党建”5个篇章;外部以镜洋镇近年来的经济社会情况和发展目标展陈为主,分为“勇立潮头 产业振兴”“桑梓情怀 侨乡镜洋”“人文荟萃 毓秀镜洋”“走向复兴 富美镜洋”4个篇章,通过一组组文图,向游客讲述闽中特委红色革命文化在玉融大地上留下的印迹,以及张桥头古民居群曾经有过的辉煌。
除了依托张桥头古民居群打造镜洋镇红色教育基地,波兰村“两委”还借助乡贤的力量,按照“修建如旧、体现乡村特色”的原则,对曾是游击队粮站的何氏祠堂、古驿道波澜桥、榕庵寺和下北郭等古建筑进行修复,打造成红色教育、乡村旅游新景点。
目前,从天津市某企业工程师职位退休的张家后人张也长住在张桥头古民居里,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守护着家族的荣光,也向来此参观的游人讲述那逝去的故事。
据其介绍,张家后人现有17户100余人,足迹遍布印尼、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和全国各地,他们秉承着爱国爱乡、勤劳奋斗的家训和优良传统,为家乡建设发光发热。
走进一座古厝,就是走进一段历史。漫步在张桥头古民居群到波澜桥的道路上,沿途就是一组组记录着闽中特委红色革命文化在玉融大地历史印迹的图文介绍。游人在欣赏古民居的精致和当年生活情调的同时,更能感受到那因红色基因而跳动的脉搏,仿佛置身于那段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彭巧敏/文 林振寿/摄)
福州有侨 厝厝情深
“厝”,家的昵称,侨的眷念。福州作为全国著名侨乡,侨厝众多,特色鲜明。历经岁月洗礼的侨厝有着怎样的家国故事?光阴荏苒后的侨厝如今又是什么样貌?
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福州日报社联合推出《福州侨厝——有福之州·侨厝流芳》专题,走进大美侨厝,追寻侨史印迹,聆听侨乡故事,感受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