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福建省侨联>> 华侨史话

追梦中华・学侨史 忆侨杰087

王世真:中国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

发布时间:2021-10-25 16:15:0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王世真(1916—2016年),福建福州人,日本、美国归侨。著名生物化学家、核医学家。曾任贵阳医学院讲师、副教授,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化学组主任,美国衣阿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副教授、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同位素应用委员会主任、首都核医学中心主任、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核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核医学分会理事长,《中华核医学杂志》主编、世界核医学联盟委员、亚太地区核医学联盟国际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

图3:王世真.jpg

王世真


名门子弟 生于千叶

  王世真是福州著名的名门世家—西清王氏子弟。西清王氏肇基福州始祖是王旭窗,他原是江西省吉水县清江乡人,明嘉靖年间,经营陶瓷生意,坐贾并定居福州,称“福州西清王氏”。

王旭窑十世裔孙王庆云是王世真高祖,他是西清王氏首位举人和进士,曾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四川总督、两广总督、工部尚书等职,政声颇佳,至今在成都、昆明、太原等地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庆云街”。王世真祖父王仁堪是光绪三年的状元;父亲王孝缃早年留学日本,曾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参加了远东医学大会,也曾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和辛亥革命;母亲林剑言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曾孙女。

图1:1916年出生不久的王世真和母亲在一起.jpg

1916年出生不久的王世真和母亲在一起

1916年3月7日,王世真生于日本千叶。两岁时,他随留学归国的母亲回到家乡福州市。

王世真幼年即在能诗会文的母亲课读下,学习蒙学经典。他自小聪颖好学,进了小学成绩突出。8岁那年,因在学校里受了点冤枉,性格倔强的他拿了5块大洋,独自离家行至福州马尾港,坐船北上,到南京找行医的父亲。由此,在南京完成中小学教育。

科研成果 建功抗日

17岁那年,王世真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一年后转学到清华大学化学系。

抗战爆发,王世真满怀义愤投身“一二·九”运动。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坚决不当亡国奴的王世真,辗转数省,后在著名化学家袁翰青的推荐下,任教于贵阳医学院。之后,进入由林可胜教授领衔的由一批爱国医学专家组成的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担任化学组主任。

当时,正在英勇抗击侵略者的中国军队困于卫生设施落后,卫生条件极差,时刻受到爆发斑疹、伤寒等流行病的威胁。从留学德国的一个哥哥的一封来信中,王世真知道德国军队使用的新杀虫剂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的化学结构,他马上动手合成,不久就向抗日军队提供了DDT杀虫剂,成为我国首次合成DDT杀虫剂的科学家。

王世真的科研成果,有效防治了流行病对军队的侵袭,对保住抗日有生力量发挥了作用。

留美攻关 重大突破

1946年,王世真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药理学,半年后转入美国衣阿华大学化学系。

1946年,王世真获得班廷奖学金,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药理学,半年后转入美国衣阿华大学化学系。三年后,王世真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图2:1950年在衣阿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工作的王世真.jpg

1950年在衣阿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工作的王世真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一家著名制药公司曾以优厚的待遇向王世真发出聘书。当时,一心想当制药专家的王世真,也想利用那里先进的设备研制新药,但对方的一个附加条件,让他断然拒绝,并由此改变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晚年,他曾回忆道:“他们说,要进入那里工作,我必须先加入美国籍。这我怎么可能答应他们!”

王世真赴美学习本就是为了报效国家,他不假思索地拒绝了这个要求,改去刚刚成立的美国衣阿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工作,担任副研究员,在这里他与后来终身研究的核医学结缘。

在衣阿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王世真用核素示踪方法,成功标记了碳十四甲状腺素和碳十四门冬氨酸,其合成方法至今还收藏在美国的国家档案局。两年里,他与同事合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放射性标记化合物,也为他此后致力于我国核医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特效药 克肺结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美国后,王世真收拾行装准备立即回国。美国同行十分不解,说:“你的国家那么落后,你回去干吗?那会对你个人发展极其不利的。”王世真告诉同样不理解自己的美国上司:“我的祖国需要我回去。我在你们这里,等于是‘N+1’,就是许多教授里边多我一个教授,顶多能多出几篇论文。而我的祖国因为落后,所以特别需要我们。”

当时的王世真已是放射性核素研究领域小有名气的骨干了。为了留住他,美国方面先是以加薪、升职为诱惑,见动摇不了王世真归国之心后,又威胁要以“非法就业”的罪名逮捕其妻子黄景泉。但是,爱国志坚的王世真不为所动,奔走呼号了整整一年多,终于冲破重重阻碍,于1951年回到了北京,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担任生化系副教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切接见了他,感谢他对国家的赤胆忠诚。由于他执意回国,夫人在美国遭到了软禁,后来辗转从芬兰坐船才回到国内与他团聚。

当时国家科研基础薄弱,没有进行核医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条件。

不愿意因条件不足暂停科研的王世真,在回国后不久的那段时间里,完成了一项足以堪称伟大的工作—首次在中国合成抗肺结核的特效药“雷米封”。此前,被民间称为“痨病”的肺结核几乎属于不治之症,每年大批国人因此丧生。“雷米封”的出现,使得中国肺结核病的治疗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疾病不再意味着死亡。

核医之父 科学大家

王世真是世界上最早参与研究放射性核素的科学家之一,是中国核医学事业创始人之一,有“中国核医学之父”的美誉。

王世真是国际上合成放射性标记物的早期工作者之一。回国以后,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研制工作。他先后研制出C-甲酸、C-标记的多种氨基酸、C-腺嘌呤和一系列I标记的标记化合物,如邻碘马尿酸、二碘荧光素、甲状腺素及其衍生物等。除此之外,他还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工作者。特别是他领导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标记化合物研究室主任期间,合成总计多达200多种的标记化合物,其中多为首创,3项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促进了中国许多基础与临床学科科研工作的开展。

1956年,我国制定了12年科学远景发展规划,同位素在医学中的应用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王世真亲手制定了这个项目的实施规划。

同位素技术是核医学的核心,创办同位素应用训练班是我国核医学发展的第一步。王世真创办的1956年至1957年同位素应用训练班里,诞生了我国第一批放射性同位素测试仪,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批放射性标记物,完成了我国第一批显影实验,培养了我国第一批从事核医学研究的专业人员。1958年,王世真出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同位素应用委员会第一任主任。1973年,王世真受卫生部委托主持“同位素新技术经验交流学习班”,亲自撰写的教材《同位素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王世真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同位素中心实验室,第一个将同位素应用于人体,而首位被试者就是他自己。

在王世真的努力下,我国县级及以上医院普遍设立了核医学科,配备了大型核医学设备,其中相当部分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王世真全力推动实验核医学与临床核医学的结合。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王世真就提出在实验核医学的领域内开展以无放射性的稳定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来进行临床医学的研究。1982年,在王世真的领导下,他的实验室首先制备出了N标记的甘氨酸,同年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GC-MS)联用仪进行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定量,并将此法正式用于人体的代谢研究。以此为开端,他们用稳定放射性核素标记多种氨基酸,以此种示踪的方法较系统地进行了对慢性肾衰竭以及白血病患者中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的研究,并针对其代谢特点开展了用必需氨基酸治疗的研究。除此之外,他们还相继开展了稳定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研究、双标记呼气实验、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他用双标记呼气试验快速鉴别胰源及肠源脂粒,实验表明该法优于国外单标记法;率先建立了C-尿素呼气实验诊断胃幽门螺旋杆菌(HP)的方法;用氘标记数种中药有效成分及质谱分析,研究药物动力学及代谢,为应用核技术研究中医药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王世真晚年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科研激情,又取得了重大成果。在当时,他主要从事标记奥曲肽的合成。过去此显像剂为荷兰独家生产,价格昂贵难以普及。由于王世真的研究成果,现奥曲肽剂应用很广泛,适用于许多肿瘤的诊断。

在中国,液闪测量、放免分析、医用活化分析、放免显像、受体分析、酶放射测定等核医学技术也都是在王世真院士领导下创建并推广的。当时,全中国几乎所有的同位素医学应用技术和方法,都是在王世真的主持和倡导下创建,并向全国普及推广的。1987年,王世真在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上,作了中国核医学的现状和发展规划的报告。翌年,国际核医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成为中国核医学研究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1998年,王世真领衔19名院士,建议并最终在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由政府资助的PET中心,为进一步推动分子影像学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现在该中心的图像水平不亚于国外先进水平。

王世真先后担任实验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放射医学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长和名誉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核医学中心主任,卫生部原子医学专题委员会主任委员,核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81年,他创办了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并担任首任主任委员。他担任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创办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并担任理事长;创办了《中华核医学杂志》并担任首任主编,还担任了世界核医学联盟委员及亚太地区核医学联盟国际顾问。1980年,王世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担任生物学部常委,1998年转为资深院士。他还与其他院士一道,率先建议在中国工程院设立医学部。王世真先后获得加拿大邦丁奖、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中国科学院荣誉奖章、中华医学会“突出贡献奖”、中华核医学会“杰出贡献奖”及终身成就奖、美中核医学会“优异成就奖”等数十项奖励。

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国家邮政局发布一套“优秀共产党员—王世真”邮票。

王世真先后主编了《分子核医学》《核医学与核生物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核医学》《核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丛书等17部专著,发表论文200余篇。

2016年5月27日,王世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100岁。家属将其遗体捐献,王世真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1230位遗体捐献者。

 

指导单位: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

主办单位:福建省侨联

协办单位:各设区市侨联

供稿来源:共和国归侨(福建卷)

责任编辑:福建省侨联全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