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福建省侨联>> 华侨史话

【百年风华 赤子侨心】自力更生 信念如磐 鹰击长空守国海疆 ——“中国海防导弹之父”梁守槃

发布时间:2021-08-05 15:56:5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简介]梁守槃(1916-2009),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福州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美国归侨。他是我国“两弹一星”的功臣,被誉为“中国海防导弹之父”,与任新民、徒手锷、黄纬禄并称中国“航天四老”。


 福州籍院士、中国海防导弹之父——梁守槃.jpg

福州籍院士、中国海防导弹之父——梁守槃


1984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阅兵式,注定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这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继1959年国庆后,25年来第一次盛大的国庆阅兵。阅兵式上,中国战略导弹家族揭开神秘面纱,其中C801反舰导弹一亮相,就令国外同行惊呼“中国飞鱼”。它的总设计师——梁守槃,却因国防保密需要,长期默默无闻,不为公众所知。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倚一株树,遂抽百尺条。……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飘。……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白居易的《咏凌霄花》,是梁守槃之子梁珪宣镌刻心中的诗篇。在儿子小学三年级时,梁守槃曾与他一起背诵这首非常喜爱的古诗,意在教育孩子:勿学凌霄花只会攀援,自立自强才是为人立身之本。梁守槃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泰山压顶不弯腰、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开辟出中国海防导弹自力更生的道路。

 

家学深厚诗礼传  矢志航空救国育才树人

 

梁守槃祖籍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于三坊七巷的文儒坊闽山巷出生并定居,后长期在北京工作。梁守槃的曾祖父梁鸣谦(1826-1877),为清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任吏部考功司主事,曾任福建最高学府鳌峰书院山长;祖父梁孝熊,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卯科举人,两任江苏海门直隶厅同知。父亲梁敬錞(1893-1984),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美国纽约圣诺望大学等校教授。后历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长、台湾国民政府“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央研究所近代所所长等职。良好的家族传统教育,为梁守槃以后为国作贡献打下良好基础。


梁厝新貌.jpeg

梁厝新貌


青年时期的梁守槃,立志钻研工程技术,报效国家。1933年,他高中毕业考取清华大学机械航空系,步入“航空救国”之路。1937年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他又到空军机械学校高级机械班学习,结业后,目睹当时的主要装备都是美国货,美国则提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援武器装备,必须由中国“现款自运”。梁守槃深感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只有自力更生,才能不受制于他国。抱着这样的信念,1938年2月,他赴美麻省理工学院主攻航空工程,不到一年就获得硕士学位,并放弃了在美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于1940年2月回国效力。

1940年2月至1942年8月,梁守槃在昆明西南联大航空系和机构系任讲师、副教授。1942年8月至1945年8月在贵州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任技士,设计课课长。昆明岁月,开启了他将近20年的执教生涯,梁守槃等人在此为中国航空打下了人才基础。时至今日,很多中国航天航空专家都曾是他的学生。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他赴杭州任浙江大学航空系教授,1949年6月任该系系主任。

对梁守槃来说,他的志向不仅限于学术,他希望亲自参与国家的航空项目。这样的梦想,在长久动荡和腐败的旧中国,是难以实现的,他深感失望和报国无门。

 

开创性抓“反设计”  立军令状成就中国制造

 

新中国的建立,为梁守槃施展抱负才华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他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伟大祖国的深厚沃土之中。1952年9月,他奉调到哈尔滨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任教授、教授会(教研室)主任。1956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授予上校军衔。

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设计院,更使梁守槃如鱼得水。1956年9月他调赴北京,先后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研究所所长、分院副院长。

1957年底,两枚来自“老大哥”苏联、带着神密光环的P-2导弹,出现在中国航天人们惊羡的目光中。初创的中国航天事业,需要仿制该型号导弹。梁守槃身负总设计师之责,带领团队,一丝不苟、毫不懈怠地研究仿制。他保持着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度清醒,在与外国专家的合作中,反对不动脑筋地全盘照搬,开动脑筋、学真技术,预防被人“牵住鼻子”,甚至被“卡住脖子”。

虽有苏联提供的图纸资料作为参照,他还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反设计”要求,即:按照已知的、设计好的技术指标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与导弹实物相比较,如果所有关键环节都与引进的技术资料一致,就证明了设计理论是正确的;如果相差较大,就表明设计中所用的理论公式有欠缺之处,需要改进,以求符合实际。这种从实物反推设计图的方式,能强化我国技术人员对导弹的理解与认识,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为我国导弹后续的改进研制和独立研制指明了方向。 
    梁守槃这种善于学习又独立自主的做法,被现实证明是非常正确的。1960年,导弹仿制完成。但就使用何种燃料对导弹进行发射,却产生了极大的争议。苏联专家认为,中国的液氧含可燃杂质太多,有爆炸的危险,不能使用,他们提出要用苏联的液氧,但迟迟未见供应。面对导弹发射几近被扼杀在摇篮里的困局,梁守槃不言不语地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遍遍地计算,一次次地查找资料,分析对比。

最终,他十分自信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是有人对原资料理解有误,把杂质的气态容积当作了液态容积,因而出现了1000倍的差别;且十几吨液氧中的杂质,是不可能集中到一点同时氧化的。中国的液氧完全可以用!

梁守槃力排众议,立下“军令状”:

如果发射失败,可以杀我的头!

这一年的8月12日,苏联专家全部撤走,梁守槃的意见被采纳。一个月后,使用国产液氧为推进剂的P-2仿制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第一枚中国制造的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于东风一号是仿制导弹,梁守槃等人又马不停蹄带领着学生,开始自主研发东风二号导弹。

 

神机妙算称“怪杰”  自力更生挺起民族脊梁

 

彼时,梁守槃的科研生涯却遭遇了困境。在东风一号的发射中,人们没有在西北发射场见到梁守槃。原来,梁守槃曾留学美国,父亲又正在台湾任高官,弟、妹均在美国,在敏感时期,他被调离导弹研制岗位。聂荣臻元帅一句“不应把他排除在外”,让他留在了航天系统,钱学森、任新民等老一辈科学家也纷纷站出来为梁守槃“打包票”。经过众人的努力,保住了梁守槃的科研工作,他被调到了发动机过程研究所。

梁守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计算能力超群。1965年,政治气候有所回暖,梁守槃被任命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三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专攻海防导弹研制。此时,研发目标是把舰对舰导弹转为地对舰导弹。根据时任副总参谋长张爱萍指示,要研制出能封锁渤海湾的导弹。梁守槃领导的三院与某兄弟单位各自提出一套方案,同时上马,展开“竞赛”。兄弟单位研制的代号为“海鹰一号”,三院研制的为“海鹰二号”。

1966年12月,兄弟单位的四发“海鹰一号”被运到海边,前两发打出去没了踪影,人们以为是天气太冷,雷达工作受到影响。到了春暖花开的5月,又打了一发,还是不行。在现场,他围着发射架转了一圈又一圈,回到住处后,他拿起笔,主动承担起排查问题的复杂计算,并得出结果。梁守槃根据自己计算的结果,让工人师傅用钢锯把导弹架的导轨锯去了1.2米,并调整角度,以很小的成本完成了改造。有人不相信这么简单就能解决问题,梁守槃说:试一下不就行了吗?

于是,“海鹰一号”弹上架,瞄准目标,居然成功了。原来,这个导弹发射架是参照国外某款式设计的,总长5米。导弹在发射时,头部本应当向上翘起,但因该款仿制的发射架过长,导弹发射离轨时,其本体在一种力的作用下剧烈震动,内部构件随着这剧烈震动碰撞损坏,导弹发射自然就失败了。后来,“海鹰二号”用这个锯后的发射架发射,连着几发都成功了。梁守槃的创造性思维和低成本、高效率的做法,令科研工作者们非常佩服,从此,他“导弹怪杰”、“鬼才”之名不胫而走。而他从大局出发、无私帮助兄弟团队的高风亮节,也传为佳话。

梁守槃有一句名言,“我们中国的科技人员脑子绝不比外国人差,解决问题只要不盲目迷信,善于运用理论、敢于创新,经过严格试验的验证,办法总能找到。”他的自信不是凭空而来,是建立在他长期理论联系实际的躬耕之上。梁守槃的儿子梁珪宣至今还保存着父亲去世前一年(92岁时)的计算手稿——只要有一支笔,在一张通知单的背面,他就能写出优美精确的计算过程。这些都是他日复一日运算推导,所凝结的智慧成果。

自力更生,是梁守槃坚持了一辈子的原则。他始终认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好事,但引进不是目标,而是在引进的基础上,把先进的技术与我们自己的东西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他带领团队在中国海防导弹独立自主的研制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形成中国特色,所研制成功的导弹包括大名鼎鼎的“鹰击8号”、低空超音速导弹等,战术技术指标可与发达国家同类导弹相媲美。


梁守槃 照片资料 (2).png

 

自信自强研超导  名列“四老”功勋彪炳史册

 

根据导弹发展的趋势,钱学森和梁守槃在一次科技会议上提出,自主研制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因当时苏联和美国都还没有类似武器,遭到了国内很多人的反对。梁守槃认为,如果总是跟踪仿制,就离不开“拐棍”,现代化靠买是买不来的,仿制的武器装备总是比人家落后一代,一旦打起仗来就是被动挨打。他力排众议,倔强坚持,1970年,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鹰击一号”和“海鹰三号”得以正式立项。在1984年的巴黎航展上,飞行速度达2倍音速的“鹰击一号C101”一亮相立刻引起了轰动。目前,梁守槃倡导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已装备我国驱逐舰、飞机和潜艇,成为捍卫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利器。

1980年,64岁的梁守槃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69岁),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在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航天工业公司任高级技术顾问。1982年,梁守槃任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第三研究院科委主任;1988年任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1993年后任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并称“中国航天四老”。1994年,北京钓鱼台芳菲园,李鹏总理为“四老”颁发首届“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梁守槃的一位老相识——大名鼎鼎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也与夫人杜致礼特意一道回国参加颁奖仪式。在国宾馆隆重的仪式和欢快的气氛中,老友相见,感慨万分。


中国“航天四老”合影(从左至右分别为:黄纬禄、任新民、屠守锷、梁守槃).jpg

中国“航天四老”合影(从左至右分别为:黄纬禄、任新民、屠守锷、梁守槃)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23位两弹一星元勋,由于种种原因,梁守槃未列其中,但他却说:“为国奉献第一、名誉第二!”其精神世界的高尚、纯洁,可见一斑。

2006年,在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之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向为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发展和壮大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5位老专家,颁发“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2019年4月,第四个中国航天日将临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与“航天四老”一起阔步向前的全身铜像雕塑,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落成。雕塑命名为“航天梦”,表达了人们对航天筑梦人和先行者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2019年4月,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与“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阔步向前的全身铜像雕塑,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落成。.jpg

2019年4月,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与“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阔步向前的全身铜像雕塑,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落成。


梁守槃对故乡福州充满眷恋,福州市人民政府曾邀请他等5位院士回福州作科普报告,他于此间拨冗回到祖籍地梁厝寻根谒祖。

 

 

[“航天四老”中另外三位的简介]

任新民(1915-2017)是著名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资深院士,曾领导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屠守锷(1917-2012)美国归侨,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从事流体弹道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洲际导弹和长征又号运载火箭研究工作,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学院院,是中国导弹和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黄纬禄(1916-2011)英国归侨,自动控制,火箭技术专家,从事火箭技术的研究工作,1991当选中科院院士,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研究院院士,是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

 

审核:黄建兵

作者:福州市华侨历史学会唐宜 、葛椿

编辑:福州市侨联侨情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