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福建省侨联>> 华侨史话

【百年风华 赤子侨心】爱国天文学家陈遵妫:为中国天文学留下大量财富

发布时间:2021-07-16 13:10:0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日本归侨,著名天文学家,从事天文工作五十多年,为中国现代天文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留学回家探亲期间受父亲挚友北京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影响,开始转学天文学。他对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委托日本人主持收集中国古代天文学史料一事气愤不已,于是决定亲自收集史料,并编写成书。因抗战侵扰遗失书稿,家破人亡,激发报国的满腔热血,坚持科学研究。抗战胜利后,积极宣传近代天文知识,热情参与新中国建设,以争取为祖国建设事业多做贡献。他创造性得提出天文馆的概念,将重点放在人才的培养上,向年轻的天文工作者传授天文知识和工作经验,直至生命最后。


晚年陈遵妫.png

人物简介:陈遵妫(1901一1991年),字志元,福建福州人,日本归侨,著名天文学家,从事天文工作五十多年,对中国现代天文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担任过中国天文学会总秘书、理事长、《宇宙》杂志总编辑等职务,主持过《天文年历》的编算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兼上海徐家汇观象台负责人、北京天文馆馆长。

 

受救国思想影响 决心日后报效祖国

1901年9月16日,陈遵妫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童年居于福州,开蒙于私塾,后进入新式小学读书。少年时代跟随在京城工作的父亲,先后就读于北京畿辅中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当时他深受福建同乡严复科学救国思想影响,决意奋发图强,以科技振兴中国。

1921年,陈遵妫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院,主修数学。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注意到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抓教育、科学,使日本变成强国的经验,决心也往这方面努力,使祖国强盛起来。他与中国同学组织合一社,宣扬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相约日后以所学报效祖国。

 

受父亲挚友启蒙 转学天文学

陈遵妫转学天文学纯属偶然。在日本留学期间,有年放暑假归国探亲,在火车上遇到父亲挚友高鲁。高鲁是福州人,毕业于中国近代第一个高等科技学堂,后来成为天文学家。偶遇陈遵妫时他正出任北京中央观象台台长。他与陈遵妫交谈之后,建议挚友之子把数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将来从事天文学研究。后来,高鲁还特别安排陈遵妫到中央观象台做天文观察实习,并且送给他一本书《图解天文学》做纪念。这成了陈遵妫此后一生从事天文学研究的启始萌芽。

1926年,陈遵妫学成归国,先后在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保定河北省立农学院担任教授。同时还在中央观象台兼职,负责历书编算工作。

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在南京紫金山成立,陈遵妫先生被聘为该所专任研究员,并兼该所算学组主任。于是他正式进入中国天文学界,开始了他六十余年漫长的天文学生涯。


陈遵妫馆长(右二)和李元(右一)正在用望远镜观测日食投影像.png

陈遵妫馆长(右二)和李元(右一)正在用望远镜观测日食投影像

 

亲自收集古代天文史料 编写成书

工作之余,陈遵妫奔走收集中国古代天文史料。这源于1937年他收到日本天文学家、京都大学花山天文台台长山本一清教授寄来的一封信,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委托山本主持收集中国古代天文学史料,希望中国天文研究所予以帮助。陈遵妫阅罢气愤不已:中国古代天文史料,是中国宝贵文化遗产,岂能落到他国之手!从那时起,陈遵妫工作之余抓紧时间收集史料。之后,花了两年多时间,编写出《中国天文发达史》,准备交商务印书馆出版。不幸由于战乱,书稿遗失,他的第一本中国天文学史著作终究未能问世。

 

受战乱侵扰 仍坚持科学研究

日军暴行,毁掉了陈遵妫幸福的家。他的发妻和三个孩子也在这场战争中不幸全部遇难,但越是在这种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越能激发他报国的满腔热血。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转战途中,他也不忘进行科学探测和研究。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陈遵妫西迁。1938年,他参与筹建了昆明凤凰山天文台,这是战时国家最为重要的天文观测设施之一。

1942年,陈遵妫随研究组到贵阳考察日食。1944年,又参加甘肃临挑日食观测队,负责编辑观测资料,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研究工作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和奠定了基础。国民政府为表彰陈遵妫在抗战期间公而忘私的丰功伟绩,颁发给他一枚胜利勋章。


积极宣传近代天文知识 热情参与新中国建设

抗战胜利,陈遵妫随中央研究院回南京,受命担任天文研究所代理所长,还先后兼任中国天文学会总秘书长、理事长,国立编译馆天文学名词委员会委员,中国天文学会变星委员会委员,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委员,《宇宙》杂志主编。这一杂志为宣传近代天文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中国科技界很有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陈遵妫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并兼任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台长,满腔热情地参加新中国建设。

1955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遵妫初写于战火岁月重作于和平年间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书分为七部分,系统介绍中国自发的天文学,中国历法,天象纪事,创造和发现,历代仪象,古人论天等。此书受到国际天文学界重视,被译成多种文字发行。

 

提出天文馆概念 致力培养天文人才

同年,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和吴有训两位副院长,力邀陈遵妫到北京工作,把创建中国第一座天文馆的重任交给陈遵妫。“天文馆”这个名称即是陈遵妫创造并提出的。天文馆最初定名时只想像国外一样,用“假天馆”“天象馆”之类的名字,这样一来就只能是一个天空剧场或天文电影院等等。陈遵妫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天文科学比较落后,人民大众天文知识很少,应该要把天文馆办成为既有研究,又有普及的单位,重点放在人才的培养上,多举办展览和科学讲座,组织各种天文小组观测活动,甚至课题研究,所以他极力主张用天文馆这个名字。为此当时的全国科普协会召开过3次常委会讨论,争吵不下时是竺可桢拍板定下了陈遵妫提出的“天文馆”这个名字。

陈遵妫上任后,将天文馆定位为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型学术研究单位。因此,新成立的北京天文馆,就以天象厅为中心,配有天文观测台、气象台、天文展览厅和演讲厅,并设有物理实验室与光学车间。

1956年底,陈遵妫率中国天文考察团,赴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等地考察苏联天文馆。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建设,1957年9月29日,新中国第一座天文馆一一北京天文馆正式开馆。北京天文馆的成立,成为当时国内外的重大新闻。1957年10月,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郭沫若、竺可桢等先后到馆视察。刘少奇主席、周总理对天文馆的发展作了重要指示,给陈遵妫馆长与全馆人员以极大的鼓舞。

 

长期致力编纂中国历书 为中国天文学留下大量财富

陈遵妫长期致力于编纂中国历书。他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一直靠翻译国外天文年历为己用是个耻辱。编纂出版天文年历,不仅出于天文学的需要,而且对国计民生、国防建设等都是大有用途。他为中国独立编纂历书,曾四处奔走呼吁,且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64年,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一年紫金山天文台历算组编算出1969年《中国天文年历》,标志着中国依赖“洋历”的时代正式结束,此后每年编纂出版《中国天文年历》。

陈遵妫坚持笔耕,为中国天文学留下了大量财富。他陆续出版《流星论》《天文学概论》《宇宙壮观》《恒星图表》《大学天文学》《日食简说》《天文学家名人传》《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清代天文仪器解说》等30余种著作或译著。另外还有百余篇在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现今有不少天文学家和天文工作者就是当年读了陈老先生的著作,而走入天文界大门的。

改革开放后,陈遵妫继续担任北京天文馆馆长一职。此时,他左眼已经完全失明,右眼的视力仅有0.2,即使戴着1500度的眼镜,看书写字时还要用放大镜,但他老骥伏枥,宿志不泯,致力于撰写《中国天文学史》。1980年,《中国天文学史》第一册出版之后,他排除万难,继续著述,至1989年将后续三册出齐。全书2300页,170多万字。

1982年,陈遵妫以82岁高龄,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表示,在他有生之年,一定以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争取为祖国建设事业多做点贡献。他觉得,他要做的事还不少。要赶写回忆录;要编一本天文学辞典;要写一些研究论文。只有日夜努力,才能完成。同时,他仍经常到北京天文馆,关心天文馆的建设,向年轻的天文工作者传授天文知识和工作经验,直至生命最后。

1991年2月2日,陈遵妫在京逝世,终年90岁。

 

供稿:闽侨智库闽江学院研究中心潘辉

责任编辑:福州市侨联侨情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