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福建省侨联>> 华侨史话

【百年风华 赤子侨心】爱国物理学家傅承义:为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指明方向

发布时间:2021-07-07 10:16:3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福建闽侯人,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美国归侨。一生钻研物理研究,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他在国际地震波理论研究先驱者的地位。他发表的一系列关于地震传播理论的先驱性论文,被评为地球物理学经典著作。正当傅承义在美国地震界如日中天之时,他放弃优厚条件,毅然回国发展地球物理事业。他建立中国高等院校地球物理专业,为地球物理教育尽心竭力;开拓了中国固体物理科学研究,为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指明方向。

 

青年傅承义.png

青年傅承义


人物简介:傅承义(1909-2000年),福建闽侯人,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美国归侨。曾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北京大学地球物理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及空间科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七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负责人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一位地球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国际地震波传理论研究先驱者之一、中国固体地球物理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地球物理教育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地震预报应用研究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之一。


傅承义是著名归侨科学家、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傅鹰的胞弟,出生于福州名门,祖籍闽侯,祖父曾任清朝襄阳道台,伯父是民国北洋政府海军部高宫,父亲傅仰贤是清末民初著名外交官,精通俄文,长期供职于北洋政府外交部,是北洋政府时期最后一任驻苏联列宁格勒总领事。


自幼受良好教育  一路成绩优异

傅家极重视子女教育,既请了私塾先生教傅承义和兄弟姐妹读《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还为儿女请了读西学的教师来家里教数学和英语。傅承义用更多的时间博览群书,他童年虽然没有进过小学,但知识和能力远远超出了同龄小学生。

1923年14岁时,在母亲提议下,傅承义跨入北京育英中学校门。一年之后,他感到功课太容易,便背着家里跳两级报考了汇文高级中学,结果考取了,但没有去读。初中三年,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校第一,数学和英语成绩尤为突出。同时,傅承义不但学习好,体育成绩也甚佳,在校运动会上曾赢得跳高、跳远、三级跳远、100米短跑四项冠军。

1926年,傅承义考入汇文中学高中部。1929年,傅承义以获得理化、数学两项银杯奖的优异成绩结束中学时代的生活。傅承义原已被燕京大学录取,但更喜欢清华大学的校风,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在这里,他的旺盛求知欲亦无法得到满足,更不满意当时教师队伍中的某些不正风气,痛切感受到教书育人者为人师表之重要性。傅承义和同窗好友王竹溪暗下决心,有朝一日教书育人,一定要立德、立言、立身。

钻研物理  研究成果产生重要影响

1933年,傅承义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一边教学一边从事核物理教学实验和研究,曾与黄子卿、赵忠尧合作,完成热力学研究和核物理实验方面的论文共4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举校南迁,在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傅承义应邀到西南联合大学继续任教。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40年,傅承义与林家翘、郭永怀、钱伟长等一行24人才转赴加拿大。傅承义进入麦吉尔大学物理系,师从当时最有声望的地球物理探矿学家D·A·基斯教授,专攻地球物理勘探。

1941年,傅承义获得麦吉尔大学物理系物理探矿硕士学位。基斯教授对高徒傅承义甚为欣赏,推荐傅承义到地球物理勘探领域里颇负盛名的美国科罗拉多矿冶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42年,基斯教授又把他推荐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地球物理学泰斗B·古登堡教授,攻读地球物理学及地震学。

古登堡对傅承义在学习中和在学术论坛上表现出来的才能极为赞赏,将自己没能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从理论上证明沿分界面传播的所谓“折射”地震波的存在,让傅承义去解决。傅承义凭借着深厚的物理学和数学基础,从数学上严密地论证了首波的存在,并从物理学上解释了首波与折射地震波之间的区别。此项研究成果不仅得到古登堡高度评价,更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傅承义在国际地震波理论研究先驱者的地位。


所作贡献被学界承认  论著受各国重视

1944年,傅承义拿到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受聘于几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做技术咨询工作。

傅承义以对地球物理学发展所作的贡献,赢得地球物理学界的普遍承认,1946年被聘为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在此期间,傅承义在地震波传播的研究领域里,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成为地震波研究的先驱。傅承义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杂志上一组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地震体波、面波及首波的传播等问题。这些论著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前苏联等国家都引起极大的重视。


放弃优厚条件  毅然回国发展地球物理事业

1947年春,正当傅承义在美国地震界如日中天之时,傅承义收到清华大学同学、时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赵九章的来信,希望他能回国主持气象研究所的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此时,美国的科研条件、生活环境、工薪待遇比国内强上百倍,能使傅承义持续保持在国际同领域研究的领先水平,这是一位科学界最心向往之的。但是,傅承义毫不犹豫,坚持回国,到气象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兼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

1948年,国民党当局要求中央研究院立即迁往台湾,并责令气象研究所连人带物全部撤台。傅承义与赵九章、陈宗器一起,想方设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保存力量。


建立中国高等院校地球物理专业  为地球物理教育尽心竭力

傅承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大贡献,就是建立中国高等院校地球物理专业,开启了地球物理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学历教育,成为中国地球物理高等教育开拓者。

1950年4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傅承义任研究员。当时国家从大学物理系抽调一批优秀毕业生,从事地球物理探矿工作,由傅承义对他们进行培训。

傅承义在北京地质学院创建中国第一个地球物理探矿教研室。1953年,北京地质学院要建地球物理探矿教研室,向中国科学院求助,中国科学院于是委托傅承义去该院担任地球物理探矿教研室第一任主任。当时教研室初建,傅承义不仅要向大学生讲授“地球物理勘探”课,而且还要给教师系统讲课。他为每一位教师修改、审定讲稿;为了使教师在讲台上能站得住、讲得好,他还亲自去听课并作讲授示范,亲自教授师生做试验室,连如何保养仪器设备他都一一讲解、再三示范。

在北京地质学院执掌地球物理探矿教研室的三年间,傅承义常常夜以继日,教学质量与办学速度都令欧美发达国家吃惊。

傅承义在北京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地球物理教研室。他刚刚将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教研室送上轨道,又接到新的任务:在北京大学创建地球物理教研室。1956-1961年间,他用三年时间在北京大学建成了一个成熟的地球物理教研室。

1964-1966年间,傅承义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地球物理教研室。1973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及空间科学系主任。

傅承义是中国地球物理教育的元老,桃李遍天下。他的付出,为中国地球物理科学的持续进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奠基中国固体物理科学  为地球科学发展指明方向

傅承义是中国固体地球物理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对科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地震波传播理论的贡献;二是对地震预测的探索;三是指导中国核试验地震效应观测和地震侦察研究工作。

1956年,傅承义回国后撰写了《地震面波的能量束》《关于瑞雷波方程的无关根》《平行介质中的弹性波之传播》《地下薄地层自由振动》《折射探矿法的研究》和《地表层的本质对于地震勘测的几种影响》等6篇文章,以“关于弹性波的传播理论和地震探矿的一些问题”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率先提出在中国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的长远规划,并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途径及实施方法。这项工作领先其他先进国家约5-10年时间。1961年,根据他的提议,中国科学院在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第七研究室,傅承义担任室主任。该室在核爆炸地震观测和地震侦察方面有奠基之功。1971年,他提出地震成因的“红肿假说”。1972年,他创建震源物理研究室,并领导震源物理研究工作。从此,中国的震源物理研究工作上升到有组织、有计划发展的新阶段。这一年他发表专著《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把20世纪地球科学的最新理论成就板块大地构造假说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开展地震前兆的观测、分析与地震成因和机理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以傅承义之名命名,设立傅承义青年科技奖,每年颁发一次,授予过去五年在地球物理学科做出突出成绩的 1-5 名中国青年地球物理工作者 。

2000 年 1月 8 日,傅承义在京病逝。

 

(供稿:闽侨智库闽江学院研究中心赖海霞)

(责任编辑:福州市侨联侨情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