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福建省侨联>> 华侨史话

【百年风华 赤子侨心】“小桥交通联络站”里走出的“红二代”华侨

发布时间:2021-03-11 17:44:1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厚屿小桥交通联络站革命遗址(陈应东烈士故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共地下党“小桥交通联络站”的站址。1946年9月-10月间,应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工作要求,当时负责西北区工作的林白同志,将位于闽侯县荆溪镇的地下党员陈应东同志的家选定为交通站,即“小桥交通联络站”。


 微信图片_20210311173659_副本.jpg

小桥交通联络站革命遗址


功不可没的历史价值

小桥交通联络站位于闽江水上交通要道,前临闽江,后靠公路,下游有码头(方言叫盐船岸码头),方便我党开展交通联络各项工作。小桥交通联络站后来成为了中共福建省委地下重要交通站,陈应东一家也成了该联络站的交通员。他们了解敌情,搜集各类情报,通讯联络,运送枪支弹药等物资,特别是省委在亚柄横头陀召开的福建省委会议(龙山会议),联络站参与了会议前期筹备及会议期间的放哨、接待、后勤和掩护,为龙山会议的胜利圆满结束做了大量工作。

小桥联络站革命遗址规模虽小,但承载着福建党史的光辉一页,是不可多得的革命历史教育资源。众所周知,龙山会议是闽浙赣边区城市工作的重要转折点,对以后党的城市工作的开展具有深刻的重大指导作用,推动了闽浙赣城市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而小桥交流联络站对龙山会议的意义,绝不止局限于对参会人员的接待和联络,它的作用贯穿龙山会议的始终,确保了会议的胜利圆满结束,可以说功不可没。


 微信图片_20210311173654_副本.jpg

小桥交通联络站革命遗址


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1947年11月,因叛徒出卖,联络站遭到破坏,交通员有的被捕入狱,被严刑逼供,身心遭受极大摧残;有的虽逃离,但仍因“城工部事件”党内受审;有的改名换姓远走他乡孤身漂流海外……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联络站无一人叛党投敌,革命意志坚韧无比。陈应东烈士的四子谢存灼(随母姓)系联络站交通员之一,生于1935年4月4日,小小年纪参加革命,利用年龄小可以掩人耳目之便,为地下党传递书信和情报。

联络站遭破坏之际,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了陈应东的结发妻子郑长妹,把她关押在福州市区南后街一处监狱,严刑拷打,数次电刑,身心遭受极大摧残。但郑长妹深受党的教育,知道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出卖革命、出卖同志和亲人。即使痛不欲生,她仍然坚贞不屈,忠诚于党。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失败,出动各村四处搜捕,得知谢存灼经常帮助地下党传书送信,再次围困陈应东的家实行抓捕。幸而此时谢存灼已不在家中,一家人四处逃散,不得已之下,由关口村地下党员邹义渠为谢存灼办理去新加坡的护照,谢存灼为避难化名邹灼灼,只身一人漂洋过海到新加坡谋生,1952年才恢复原名谢存灼,现旅居新加坡从事中医职业。

远渡重洋,长念桑邦。作为革命烈士的“红二代”,谢存灼先生虽身居海外,但爱国爱乡的情怀矢志不渝。1980年,闽侯县筹建县侨联大厦,他带头捐资1万元人民币;1987年家乡小桥村建老人会馆,他捐资5万元;1992年因甘洪路拓宽老人会馆涉拆,他又捐资14万元再次重建。至今,虽年事已高,但身体还十分硬朗,只要家乡亲友相邀,仍往返于新加坡与祖国之间,眷念桑梓的赤子情怀始终未曾改变。对于谢先生来说,小桥交通联络站遗址,既是他父辈留下来的红色文化遗产,也是烈士海外后人魂牵梦绕的寻根地。

 

微信图片_20210311173702_副本.jpg

陈应东烈士之孙陈祥权(左一)介绍先辈英勇革命历史


从红色遗址汲取奋斗力量

鉴于交通联络站为福建革命斗争做出贡献的历史事实,2019年7月,闽侯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为联络站正式挂牌“福建省委地下党厚屿小桥交通联络站革命遗址”。现该遗址总面积214.6平方米,设有两间展厅,主要展示当时荆溪桐口党支部的人员简介以及联络站交通员的生平介绍、历史资料图像、照片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新时代,培养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基点,拓展厚植路径。要充分挖掘文化的丰富样态,保护好涉侨红色历史人文真迹,让更多青年一代及华侨新生代从中汲取爱国与奋斗的力量。在小桥交通联络站设立涉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进一步发挥其作为传播红色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打造对外交流、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窗口,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供稿:闽侯县侨联 陈娟

(责任编辑:福州市侨联侨情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