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福建省侨联>> 华侨史话

试论黄乃裳追随孙中山革命

发布时间:2011-10-20 17:41:00  作者:潘群 庄可庭   来源: 市华侨历史学会   浏览次数:
分享
    黄乃裳,1849年旧历六月六日,新历7月25日出生于福建闽清县六都湖峰乡。新历1924年9月22日逝世,享年七十六岁。1894年中了举人。
    黄乃裳一生从事过许多社会活动,曾办过教育、6次办报,参加戊戌变法(戊戌维新),曾8次上书,痛情兴革。也参加辛亥革命。更领导福州籍农工于1901年至1902年,分三批共1118人到砂拉越诗巫垦荒,现在已发展到二十万人的“新福州”。为中国华侨发展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现在,就黄乃裳追随孙中山,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所作的贡献,论述如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黄乃裳在砂拉越归国途经新加坡时,见到孙中山。孙中山知道黄乃裳准备回国招募垦民开发南洋的壮举,表示特别支持,并向黄乃裳作了临别赠言:“凡人欲为社会国家谋幸福喜乐者,须自愿自始至终贯彻负悲哀痛苦之责,观得马丁路得与华氏(华盛顿)诸人,可为榜样。”就在孙中山的指引下,黄乃裳认识到“非革命不足以救亡拯毙也。”并且“坚定中山教言为主义”,此后,黄乃裳已经成为孙中山民主革命事业的追随者。
    自从光绪三十年(1904年)黄乃裳被砂拉越政府“驱逐”之后,曾经在新加坡《图南日报》参加编辑工作。这时《图南日报》为了扩大宣传革命,将邹容的《革命军》改名为《图存篇》,翻印一万册。黄乃裳自告奋勇,于当年10月亲自携带五千册回到中国。在广东潮州,福建漳州、厦门、福州等地散发。同时,在闽粤两地的广大地区发展革命志士,策划与组织武装起义的大业。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黄乃裳于三十一年(1905年)正月,在厦门主办《福建日日新闻》,用新闻与舆论开展革命工作。他虽然是一个基督教徒,但对于美国侵犯中国人权的行为,他也照样在报纸上抨击。如当时美国曾经向中国要求续订歧视华工的禁约,黄乃裳在自己办的《福建日日新闻》报上给予强烈的抨击,指出美国“用强权、藐公理、污人道、破邦交。”号召我国同胞团结起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该报刊载:《阅筹拒美禁华工公启系之以论》,号召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爱国保种,对一些贩卖美国货的商人,该报指责他们“顾一己之私利,为全国之公敌”是一个“无血性没脑筋之土笡(粪草)木偶”。同年六月十四日,广东南海人冯夏威为强烈抗议美国政府虐待华工限制华人入境的政策在上海美领事馆前自杀。这一事件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上海、广州等地掀起了抵制美货的高潮。《福建日日新闻》积极响应,发表文章号召人们起来斗争,使厦门成为福建抵制美货最坚决的城市之一。
    在反对美国歧视华人政策的斗争中,《福建日日新闻》还翻印上海寄来的抵制美货传单,广为散发。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底,厦门附近六府的商人对帝国主义控制的海关提出抗议,《福建日日新闻》刊登了揭露海关十大罪状的文章。
    《福建日日新闻》反对美国等帝国主义的立场,引起美国驻厦门领事及一些外国传教士的不满。美领事要求福建总督彭松寿惩办黄乃裳。彭松寿令兴泉永道飼厦门厅查办,引起闽、粤两省各界的关注。兴化、福州、潮州等地均到厦门探访究竟,各地报纸也支持《福建日日新闻》的爱国行动。《楚报》即针对这一事件发表隐刺当局的文章。文曰:“疾雨渡春江,狂风入秋海,辛苦本为君,可怜君不解。狂歌当哭,尧酒千杯,黄乃裳处此,其亦可以祟笔以休乎!谁叫汝掬一腔热血于本国之同胞也!”由于舆论的压力,清政府不敢过分镇压,但又迫于美国领事的压力,乃对《福建日日新闻》得以罚款1000元。但报馆这时无钱可罚,于是又改判停刊一星期,更名出版。
    《福建日日新闻》遂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月更名为《福建日报》继续出版。并邀请革命党人郑权担任编辑。后南洋同盟会派林癫来厦门,将《福建日报》改组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八月间,清政府借口该报揭露水陆提督马金钗贪污,以“公然反对政府官员”为名勒令停刊。不久,黄乃裳离开厦门,往南洋瓜哇以及各地去宣传革命。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初,黄乃裳将国内形势,向正在新加坡的孙中山报告。孙中山接到黄乃裳以及潮州的许雪秋两处报告后,便积极筹备武装起义事宜。于是电召黄乃裳和许雪秋赴新加坡入党,并共商大事。黄乃裳便于当年6月,在新加坡正式加入同盟会,成为南洋华侨中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辛亥革命前期著名的1907年的潮州黄岗起义,就是这个时候孙中山和黄乃裳等人在新加坡讨论决定的。黄乃裳因胃病发作,未能奔赴前线,但他的许多学生如陈芸生、肖竹漪菁都成为这次武装起义的骨干。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黄岗起义失败以后,黄乃裳回到自己的故乡闽清县,继续为故乡人民办实事。一方面他创办教育会,被公推为会长。以后,又在福州创设简易师范学校。他担任福州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的教务长,促进福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家乡兴办实业,组织民船公司,专门从闽北上游运米到福州出售,发展家乡的经济。
    1911年3月1日,福州《左海公道报》创刊,黄乃裳应聘任主笔时,他利用该报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加强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形势和政局的报道。
    试以第19期的报纸为例:这期出版于1911年12月20日的报纸。其中:“清旨”栏,刊载辛亥十月初二至十三日止清旨共26道。“社说”栏,刊登《剪辩说》(樵子稿)、《卫生浅说》、《哀女界》(慧英女士稿)等3篇。“宗教”栏,刊登《最新之哲人论学序》一篇,“译谈”栏,有《西报民国军事》(刘揆一)、《意士战事》等3篇。“政治”栏,有《组织中央政府意见书》(刘揆一)、《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及官制草案》等5篇。“时闻”栏,有新闻报道16篇。主要是有关辛亥革命和当前政局的消息。如《各省都督一览表》、《汉阳五日血战记》、《满清亡国之催命符》等。
    《左海公道报》还刊登:《孙大总统与黄乃裳往来电文》。这是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后,黄乃裳与孙中山的往来电文。如,27日黄乃裳致电孙中山说:“老友黄乃裳欢迎我君,欢祝我君,并劝勉我君,勉为泰东第一华盛顿。”29日又致电云:“老友黄乃裳顷得宁电,十七省代表全体举君主中华民国,喜报欲狂。叩贺!叩贺!更愿君勉为泰东第一华盛顿,裳无任盼示。”孙中山30日复电说:“电来厚誉,公仆任重,文惟有勉从国民服务,以无负老友之望,谨复。孙文。”
《中国基督教上英皇禁烟请愿书》,是黄乃裳于1911年2月,以福州青年会会长名义,联络福建、浙江、江苏三省基督教徒25850人,签名向英国政府递交要求禁运鸦片来华请愿书。请愿书中说:“(英国)固知是物杀人甚于枪刀,禁不自吃而输入中华,籍以致富,英自为谋,可谓善矣,独未遑为华人之性命财产灵魂种族计,百余年来,贩运不绝,使中国人财产没于是,身家亡于是,不知其几亿万也。”
    《对于巡警道宪询及新福州垦事、因述其颠末》,这篇文章是黄乃裳针对有人诬他召集农工开辟“新福州”垦场是“卖猪仔”一事而写的。文中谈了开垦“新福州”的始末,他与垦民们“食与共席、睡与共榻、凡平生所未尝之苦楚,无弗尽尝”的情况。
    《福建宜急办实业学堂说》,黄乃裳此文在对福建的农业、工业、商业和闽江上游的土特产作了详细调查了解之后,提出一整套振兴福建经济的具体方案。并为此呼吁开办各种实业学堂,以培养实用人才,全文共分18节,约万余言,在报上连载。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黄乃裳在福州积极响应。他领导同盟会和当时驻闽新军孙道仁、许崇智等共同策划,于1911年11月9日,在福州起义,一举推翻了清政府在福建的统治权。福建成为全国最早的一批响应武昌起义而取得胜利的地区。在起义前夕,黄乃裳发动了英华、福英、培元三书院的学生三十多人,组成学生炸弹队,以配合起义的武装斗争。在光复的那天(11月9日)清晨,黄乃裳亲自高举“国旗”进城,并将“国旗”升在武备大学堂的旗杆上。黄乃裳自己称:这是“裳生平最得意之事。”
    福州光复后,黄乃裳一度出任福建政务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部长兼筹饷局总办。当时福建地方财政困难,黄乃裳即以私人名义,通电南洋华侨社会募捐七十万元,并再向富商筹款百余万元,这样才解决军政府的财政困难,度过了光复初期的难关。
    1912年4月20日孙中山因辞去临时大总统返回广州的途中,特地顺道访问福州时,黄乃裳和政府的要员亲自到码头迎接。孙中山与黄乃裳在福州重逢,一时慰勉有加,感到格外亲切,可见孙中山和黄乃裳的革命友谊牢不可破,永结同心。
 
 
    (作者单位:福州晚报社)
版权所有: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