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16:56:11 作者:王杨林 摄影:林双伟
来源:
福州晚报
浏览次数:
高士其被称为“中国的霍金”。他在美国留学期间不幸感染病毒,导致身体瘫痪,但还是坚持读完了医学研究院的博士课程。他回国后,为中国的科普事业奉献了60年。他去世后,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3704号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以纪念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在鳌峰坊3号,有一座明代建筑,那便是他的故居。如今这里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今日,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福州日报社联合推出的《福州侨厝——有福之州·侨厝流芳》栏目带你走进高士其故居。 1905年,高士其出生于福州的一个大家族,他的祖父曾在江西、江苏等地出任官员。他的父亲高赞鼎是一位外交活动家,曾留学日本学习法律,喜爱写诗;辛亥革命后担任国会参议院侯补委员,出任外交使节,曾出使墨西哥;抗战期间任林森国民政府国务秘书。 1918年,13岁的高士其成为了福建省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两个少年之一。1925年,20岁的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以全优的成绩从清华毕业赴美深造,插班考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三年级,攻读无机化学专业。他认为化学可以为祖国制造更多的粮食和衣服。然而,正当他准备在化学领域继续攀登时,祖国传来瘟疫蔓延的消息,于是他毅然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化学和细菌学系。 1927年暑假以后,他成为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的研究生,读医学博士的功课。第二年,他被芝加哥大学聘为细菌学系试验助理。 在美国求学时,他的成绩优异,门门都得A,他还担任学校的微生物标本管理员。他读《马克波罗游记》,酷爱雪莱的诗歌,还去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 然而,一场命运的意外安排,让他的人生急转直下。1928年的一天,高士其在实验室里专心做着解剖实验。当解剖一只患有甲型脑炎的豚鼠时,不慎被解剖刀划破了手指。为了不中断工作,他包扎好伤口后又继续埋头进行实验。万万没有想到,这一疏忽给他带来了终生的痛苦,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几天后,从划破的伤口侵入的脑炎病毒开始发作,病毒破坏了他小脑的中枢运动神经,造成无法治愈的残疾。在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中,高士其以惊人的毅力读完了医学博士课程,这期间,他还加入了美国化学学会、美国公共卫生学会。 1931年,他完成了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全部医学博士课程,回到阔别6年的祖国。他是当时全国仅有的5个微生物学家之一。 高士其为少年儿童写科普作品,是从1933年开始的。他为孩子们写的第一篇作品题为《三个小水鬼》,指的是霍乱、伤寒、痢疾三大水疫。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在广州、上海、苏州、台湾等地居住和治病。这个时期,他除了写科学小品外,又将科学内容和诗歌形式结合起来,尝试写“科学诗”。 1935年,高士其给自己改了名字:将高仕錤改为高士其。他说:“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高士其离开上海,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于1937年11月25日到达延安。毛泽东会见他时称赞他是“中国的红色科学家”,并从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方面给予高士其照顾。当时,他被安排在陕北公学担任教员,还经常到自然科学院讲课。在延安期间,他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写了许多热情介绍陕甘宁边区的文章,并于1939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延安派人护送高士其经重庆到香港治病。病情稍有好转后,他就拿起笔为当地的杂志撰写宣传自然辩证法方面的文章。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离开沦陷的香港,经过长途跋涉辗转到达广西桂林,在出任桂林科学食品研究所所长和盟军技术处顾问的同时,仍然继续进行科学小品的创作,写下了《显微镜下的敌人》等文章。此后,他的病情恶化,说话和行动都十分困难,不能自己持笔写作。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没有放弃写作,他的作品都是由他口述,再由别人笔录成文的。 解放战争期间,高士其先后在广州、上海、苏州、台湾等地居住和治病。这个时期,他除了写科学小品外,又将科学内容和诗歌形式结合起来,尝试写作“科学诗”。1946年3月,他在《写给我的朋友》一诗中,公开表示:“我决意从事新诗的写作,我决意写起我的所谓诗。”1946年5月,他创作了他的第一首科学长诗《天的进行曲》。所谓科学诗,用他的话说:“科学中有诗,诗中有科学,科学就是诗,诗就是科学。” 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担任了文化部科学普及局顾问,后又担任了中国科协顾问、中华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全国文联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他还是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历届全国政协委员。 高士其以伤残之躯,撰写约75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2800多行科学诗,著书18本。他的作品立意深远而文辞浅显,小学生都可以读懂,使科学知识脱下庄重的礼服,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开科普创作之一代新风,深深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故居始建于明代
五进大宅古朴雅致
高士其故居前面临街,背靠于山,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十一年(1885),高氏先人购得此宅。故居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明代建筑的特点,也融入了民国时期西洋建筑的风格。
这座宅院坐南向北,三面风火墙,前后五进,厅堂相抚,古香古色,每进有围墙相隔,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其门头有六扇大门,门内有两房一厅。入石框大门为首进,中为天井,三面环廊。大厅进深七柱,面阔三间,穿斗式木构架,双坡屋顶。中间是厅,两旁有前后厢房。二进、三进同是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有插屏隔成前后厅,厅两侧为前后厢房。
宅院前后都有天井,天井中有覆龟亭相连接,前天井两侧有披榭。四进则是三开间双层楼房,旧时楼上供佛,楼下为房。五进为倒朝三间排。
宅院每进都有小门通向东侧围墙外花厅。花厅原有四进:一进为三开间书房,二进、三进、四进分别有楼阁、鱼池、花园、假山。
保护活化利用
成为教育基地
1991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高士其故居为名人故居,1992年,列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初,福州市文物局对高士其故居进行分期拆迁、修复,主要修复了天井、回廊、前后花厅、书房、鱼池、双层小楼等。
2005年,高士其诞辰100周年之际,全面修复后的高士其故居免费对外开放。2019年,鼓楼区对高士其故居内的展陈进行提升,4个展厅展出面积约1000平方米。这里的四个展览主题分别是“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我一天爬几丈路,也得爬到延安去”“生命啊,你是一只神鸟”和“命运交响曲”。展品有各类实物100多件、图表照片100多幅。
故居内还复原了高士其办公室,办公室内设有高士其蜡像,一比一还原了高士其写作时的场景,书柜、桌椅、衣架等均来自高士其母亲房间和位于北京的高士其小楼。
据了解,高士其故居自2005年正式开放以来,高峰期一年接待超百批旅游、研学团队,散客更是不计其数。
2022年8月,高士其故居被授予首批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牌匾。鼓楼区对故居内的科普展区进行了提升改造,增加了互动体感设备、电子显微镜等,并对展板内容进行调整。
2023年,经过提升改造的科普展区以全新面貌向公众开放。故居内的展馆还根据展陈内容推出“剧本杀”游戏,受到年轻人喜爱。有许多研学团队来此参观学习。
现在的高士其故居展区面积约1200平方米,里面的花厅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了。今年起,鼓楼区博物馆与福建省书法家协会联动,在高士其故居花厅开展个人书法展及专题讲座,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侨厝档案
高士其故居位于鼓楼区鳌峰坊3号,为明代迟清亭旧址,始建于明代,坐南向北,四面风火墙,前后五进,面积2500多平方米。高士其故居开放时间是9时至17时,其中12时至13时休息,逢周一闭馆。